| 板报内容 | 节日文稿 | 环保文稿 | 诗歌对联 | 安全文稿 | 科普文稿 | 标语口号 | 心灵驿站 | 世界之最 | 谜语 | 生活常识 | 故事

培养地震自救能力

地震是一种对人类威胁极大的地质灾害。如1556年我国陕西华县大地震,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;1923年日本的关东7.9级大地震,死亡14万人;1976年7月,我国河北唐山市发生的7.8级大地震,在23秒内摧毁了该市90%的建筑物,夺去了24.2万人的宝贵生命,使16.4万人成为伤残人士,直接经济损失达120多亿元人民币;1995年日本神户7.6级大地震,夺去了6万余人的生命。近年来,世界各地地震频繁。1999年8月17日,土耳其西部发生的7.4级大地震,2万多人死亡,4万多人受伤,20多万人无家可归; 同年9月21日,我国台湾发生的7.6级大地震,死亡人数逾2千,伤4千多;2003年6月7日,阿尔及利亚首都附近发生的大地震,造成大量人员伤亡;2003年9月26日,日本北海道发生的8级地震,死亡几百人,同时使北海道岛整体向东移动了1米;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大的地震所发的南亚大海啸,夺去了23万多人的生命;2008年5月12日,汶川8.0级大地震夺走了7万多人的生命。

全世界近数十年大约有100多万人丧生于地震。我国位于环太平洋、地中海—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汇处,不但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,而且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。本世纪以来,我国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600多次,其中,6级以上的地震500多次,8级以上的地震9次。地震就像传说中的魔鬼一样,能使美丽的城市瞬间变成一座废墟,使人们一下子家破人亡,极度痛苦。

现在正是地震活跃期,地震活动频繁,而目前中学地理课本关于地震方面的内容比较简单,尤其是防震、自救方面的内容更少,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地震方面的知识,增强他们的防震救灾意识,提高他们防震自救的应变能力,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地震知识的专题教育、训练,使他们比较全面地掌握地震常识,防患于未然。

一、举办地震知识专题讲座

讲座能使学生们从理论上了解地震这一自然现象,虽然地震像魔鬼,但是可以预测、躲避。目前人类对地震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,可通过地震前兆或借助任何仪器就可预测地震,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自救。下面介绍一些简易的地震预报和地震发生时的自求方法:

简易的地震预报方法:

(一)地下水异常。地震前,在地质作用下,地下水受到影响,在震前出现异常的变化。民谚说:“井水是个宝,前兆来得早;无雨泉水浑,天干井水冒;水位升降大,翻花冒气泡;有的变颜色,有的变味道;天变雨要到,水变地要闹。”人们根据这些异常现象预报地震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。如1969年渤海强地震发生前,接连下了几天中雨、大雨,降水量很大,但天津南部地区的地下水位反而突然大面积下降,不久,就发生了渤海地震。只要同学们平时细心观察地下水的变化,尤其是农村的同学更有条件,如有地震来临,就可及早做好抗震救灾准备。

(二)出现地声。地震发生前,常常有响声,这就是地声。“无风听见狂风吼,无云听见雷声鸣。”有的像闷雷滚滚而过,有的像载重车辆急驶而来,有的像千军万马在地下奔驰等等。一般当听到地声后的几分钟或更短时间,地震就会来临。所以人们常说:“先听响,后行动,听到声响快行动,响声一报告,地震就来到。”根据响声的特点,还能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。一般地说,如果声调沉闷像闷雷,地震比较大;如果声音尖,地震就小。如1970年1月初发生在云南省南部的地震,震前就有地声产生。

(三)出现地光。地震发生前后一段时间内,特别是临震前的时刻,天空往往有发光的现象,有蓝白色、红色、紫红色、黄色、绿色等地光产生。地光有时出现的范围很广,笼罩着大地;有时像条带一样划过长空;有的像火炬自地升起;也有由一连串红色火球组成的。地光有时一闪而过,有时可持续几十秒或更长时间。通常地光的出现预示着就要发生大地震。

(四)动物异常反应。地震发生前,某些动物会表现出异常的反应。“震前动物有预兆,大猫衔着小猫跑,牛羊骡马不进圈,鸟雀惊飞不回巢,兔子竖耳蹦又撞,鱼儿惊慌水面跳,鸡飞上树猪乱拱,鸭不下水狗狂叫,乌龟咬尾一串串。”如1906年4月18日,美国旧金山市发生了一次8.3级大地震,地震前夜,全城所有的狗都拼命狂吠,心神不安的市民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,第二天就陷入了毁灭性的灾难之中。但动物的生理状况,如生病、发情、饥饿等,以及气候和生活环境的变化,也有可能造成异常反应。因此,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,平时留意周围事物的变化,如发现有异常现象,要加以细致的分析,冷静思考,如果是地震前兆,要立即报告,并通知周围的人迅速做好抗震救灾工作。

在地震预报方面,人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,但是,目前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,预报地震还不能像预报天气那样准确可靠。地震科学毕竟是一门年轻的科学,地震的成因和预报方法尚处于探索之中,中学生是新世纪的建设者,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,积极探索地震发生的规律,进一步提高人类的地震预报水平,造福全社会。

地震发生时的自救方法:

每次强烈地震的主震时间仅为一二十秒钟,在这短暂的时间里,我们如果判断和处理恰当,生存希望很大,所以,在平时我们就要学好防震救灾知识,并懂得运用,决不能麻痹大意,抱侥幸心理,尤其是同学们心理比较脆弱,大部分时间都是很多人在一起,如果事先不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,掌握好防震自救的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,一旦发生地震,后果就不堪设想。

平时我们要固定好较高的家具,如衣橱、书柜等,以及台灯、玻璃镜等容易破碎的物品,还必须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,如饼干、矿泉水、药品、手电筒等,以便一旦发生地震时能随时取用。

在地震来临时,我们一定要保持镇静,并利用震觉来判断地震的大小。一般来说,地声沉闷冗长如拖拉机行驶,烈度较强;地声清脆而短暂,则烈度较弱。如果震感不强,我们可以有秩序地迅速跑到屋外空旷场地;如果震感强烈或有其他现象,表明可能发生大地震,一般不要马上外逃;如果你在高大建筑物旁,应立即跑到建筑物的门框内,躲避高楼坠下的碎玻璃和广告牌等;如果你在高楼大厦内,千万不要乘电梯离开,因为随时可能停电,最好就地躲在坚固的桌子或门框底下,远离玻璃窗户;如果你在海滨附近,地震一结束,必须迅速往内陆方向的高处转移,经防被大浪或海啸卷走;如果你在家里,为了保护自己不被跌落的东西击中,应迅速躲到床下或结实的家具下,双手紧握家具脚,而且随它一起移动,直至震动停止;或者迅速躲到厨房、卫生间、冲凉房等较小的房间;或者躲到离窗较远的角落或坚固的门旁边,切勿站在书架或其他重物附近,以免被砸,若你躲到墙角,应该头朝向墙角,双手交叉互相握紧手臂,前额贴在前臂上,手臂下部紧贴地面,紧闭双眼,蜷缩在墙角,切记不要外逃,更不要跳楼,因为这更容易受伤,唐山地震的教训之一就是“砸死腿快的”,当震动停止后,应立刻关掉煤气和电的总开关,熄灭所有的火种,打开门窗,确保出口的畅通,为了防止强余震的袭击,应立即前往事先考虑好的避难地点。

不管你在任何场合避震,都要避免卷入人流之中,在秩序混乱时,人被推倒践踏受伤的机会比因地震受伤的机会更多。一旦卷入人流,要尽早松开衣扣,双手抱拳两肘朝外,以此来保护肺部和心脏不遭受挤压,若被挤得不能动时,首先要确保呼吸通畅,用肩和背部承受外部压力,脚要站直,避免被他人踩着,特别注意不要挤到墙壁、栅栏旁边。如果你已被挤倒而又无法站起来,如潮的人们又从你身上踩过,这时你一定要采取双手抱着后脑勺,双手支地,胸部稍离地面的姿势,即使你双肘被磨痛磨破,也不能改变动作,因为被踩死的人,大部分是由于脑部和心脏受损而丧生的。

万一你不幸被压在废墟中,只要有体力和活动的空间,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进行自救。首先你要扒开眼前的泥土、碎砖等障碍物,逐渐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,最大限度地使用手边能够得到的一切工具,尽快脱离困境。在自救中,你千万注意不要弄倒直立或斜躺的柱子,因为它是你生存空间的支撑物。

万一你不幸被压伤,千万不要把压着伤口的物体移开,否则,可能会因没有止血药而流血过多死亡,而那压着伤口的物体正是天然的止血药贴。

你在等待救援时,可以通过呼吸和敲击等方法通知救援人员,但你呼吸和敲击时不能过于急躁,以节省体力。你还应尽力找到幸存的水、食物和衣物,尽量延长自己的生命,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。地震中如果你未受到大的伤害,应尽力协助和帮助其他人。

二、组织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防震自救能力的训练。

观察前两星期我校学生的消防演习,学生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反应比较迟钝,应急能力低下,走避速度缓慢,方法不正确,所以,平时进行反复多次的防震演练是很有必要的。同时,要求同学们平时把宿舍里较高易碎的家具物品固定好,训练学生在震觉不强的情况下,怎样迅速有秩序地跑到课室、宿舍外的空旷地上,在发生强震指令后,训练学生迅速有序地躲到坚固课桌、门框、床下或其它家具下,或躲到卫生间、冲凉房、储物室等空间较小的房间,并采取正确的姿势避震,宣布震动停止后,同学们立即有序地撤到外面的空旷地,反复练习,直到同学们能熟练地掌握这些技能,然后再训练同学们被卷入人流和被挤倒时,自己应采取的姿势,直到他们熟练地掌握这些防震自救技能为止。

三、动用一切的社会资源进行监测或进行善后工作

目前,全国各省市都有地震监测站,在全国形成了地震监测网,同时还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和其他先进的仪器,对地震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,目的是一旦发生地震,能提早做好各种准备工作;各政府部门也应做好各种应急措施,在地震发生后,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善后工作等,使地震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。

作为一个地理教师,除了传授课本的地理知识给学生外,还有必要开展一些地理知识讲座,尤其是防震自救的知识讲座,这样,既可增长学生的见识,又可提高他们的防震意识,并通过反复训练,提高他们的应急应变能力。总之,地震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,我们“宁可千日不震,不可一时不防”,要做好充分的准备,尽最大努力把它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。

 

 
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绘画吧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huitu8.com/banbaowengao/anquanwengao/20190810/34199.html

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